环保造福社会,科技发展未来
news新闻中心

同济大学环境专家成功研发水体生态修复创新技术

添加时间:2016年03月04日浏览:

从劣五类水质,短期内即变身为二三类水质,同济大学环境专家柴晓利教授团队近日研发水体生态修复创新技术——“水体微生物活化系统”。据悉,这一技术即将应用于云南滇池流域30万平米的海东湿地生态修复净化工程中。

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水体污染形势日趋严峻,已是不争的事实。柴晓利教授介绍,我国2014年环境公报数据显示,十大水系监测的26个重点湖泊和水库中,劣五类水质占7.7%;469个国家重点监测断面中,劣五类水质达13.7%,给周边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。

随着今年国家“水十条”提出:“到2030年,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%以上,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”,住建部、环保部等联合出台的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》明确指出“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”,为此,水体河道的治理显得迫在眉睫。

传统的水体修复路径,一般有河道底泥的清淤、曝气充氧、定期换水、投加生物菌种、水生植被恢复等方式,这些方式各有其不足和局限性。

蓝藻爆发、河水黑臭,是当前水体污染中的重要表现,其本质问题是水体中氮、磷等营养元素物质大量积累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,进而造成水体自我调节能力丧失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。如何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、抑制蓝藻?“我们开发的‘水体微生物活化系统’,可以通过激活水体本土微生物,将整个水体本身代替传统的生物反应器,大大释放了微生物的生长空间。”柴晓利教授介绍说。

实践证明,经过6至8小时活化培养,水体中微生物的活性大大提高,微生物的有效量显著增加,功能性增强,水体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得到了优化,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提升,其生态系统最终得以修复。柴教授打了一个比方:“这好比我们患感冒,如果身体抵抗能力强,通过有效调动自身免疫力,不吃药便可自愈。”

相较传统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,这一新型技术的运用,不仅让水体中微生物的脱氮效果得到大幅提升,还能有效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,并能适应高温、高盐等极端水体环境,对消除河道黑臭、抑制蓝藻爆发具有显著效应。该处理工艺占地面积小,操作运行简便,投资、运行成本低,每3万平米的水域其设备体积仅有1立方米,设备动力消耗才600瓦左右。

柴晓利教授告诉记者,这一河道生态修复新工艺现已应用于上海、安徽、江苏、山东等地的湖泊及河道治理实际工程中。结果显示,实施该工艺后,这些地区原本黑臭的水域变得清澈,水体透视度达60厘米以上。

杨浦区长海新村西湖园是刚刚完成实施的一个最新工程项目,湖内原本为劣五类水质,经过同济环境专家的生态修复后,湖水不再散发异味,清澈见底,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,人可以直视湖面下 1米以上。

“我们的这一技术还将在上海、南京、广州、深圳等多地的河道和湖泊水体的治理中得到运用。相信未来几年内,随着该技术广泛的推广应用,将会为我国消除黑臭水体和蓝藻爆发做出重要贡献。”柴晓利教授说。


返回上一页】【关闭窗口
上一篇:同济大学研发水体生态修复新术 微生物激活7天后 西湖园浊塘变清流 新技术将在云南滇池海东湿地应用
下一篇:2017年度公司部分工程展示

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站长统计 COPYRIGHT © 2019 合肥济坤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